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02vd76ni&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记首届十大名票蓝仁东
1993年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在全国上演。电影中,程蝶衣的徒弟小四在演出《霸王别姬》:“自从我随大王东征西战,受风霜与劳碌年复年年……”虞姬那富有穿透力、清越、透亮的嗓音,唱出了激越、哀婉的悲壮情怀。这余音绕梁配音者,就是获得首届“和平杯”中国京剧“十大名票”的蓝仁东先生。
1991年秋,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凭借梅派名剧《生死恨》“夜织”一折中细腻委婉的演绎,蓝仁东一举荣登“十大名票”,从此跻身“全国名票”行列,在票友圈中声名鹊起,尤其是梅派爱好者都知道北京蓝仁东——“梅派金嗓子”。
蓝仁东出生在东北,周围京剧氛围很浓,很小的时候就跟着大人看戏,当时进入东北演出的剧团不少,也看了不少好戏。尽管他懂事之后已经在文化大革命中,看的听的都是样板戏,但是这并不妨碍蓝仁东对京剧的喜爱。十年浩劫结束后,剧团恢复了传统戏,一些幸存的老艺人又有机会登台演出,他们带来精湛的技艺,传统京剧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蓝仁东。如果说京剧在幼年蓝仁东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那么京剧在青年蓝仁东的心里已经开始生根发芽。
1983年,蓝仁东在弱冠之年有了一个机遇,他参加辽宁省举办的“辽河之友演唱会”,在演出中他遇见了吴绛秋的琴师赵玉石。蓝仁东当时唱了一段现代戏《红灯记》,赵先生一听他的声音大为震惊,说这样的嗓子应该有个好老师给“掰笞掰笞”,前途不可限量。
三年之后的1986年,蓝仁东抱着对京剧圣地北京的无限向往,只身来到北京,由赵玉石先生介绍,拜在了吴绛秋先生门下。吴绛秋先生号称“东北小翠花”,一身功夫非常人可比,青衣、花旦、刀马旦无所不能,文的武的没有拿不起的。尤其是一双“绣跷”,简直风靡东北,可以说“令无数英雄竞折腰”。蓝仁东拜吴绛秋先生之后,在艺术上受到极深的熏陶。吴先生带着他从基本功练起,喊嗓子、走台步、跑圆场、打靶子、讲解“四功五法”的运用;给专业学生说戏,如刘秀荣、赵乃华、白玉玲等,蓝仁东就在一旁陪侍“偷学”;有演出也陪师父一起观看,聆听吴先生对演员表演进行画龙点睛的评价。蓝仁东象一块海绵一样,在师父的艺术海洋里汲取着营养。吴绛秋先生并没有要求蓝仁东在花旦方面深造,而是鼓励蓝仁东发挥嗓音脆亮的特点。吴先生慧眼识才,给蓝仁东说了很多“王(瑶卿)派”、“梅(兰芳)派”戏,使蓝仁东从入门开始就夯下坚实的基础。
京剧艺术的学习绝非是一蹴而就,一定要循序渐进的。蓝仁东正是在耳濡目染中循序渐进,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在演唱上,蓝仁东首先是非常重视继承前辈的艺术精华。为了学习梅派艺术,蓝仁东很注意收集、保存资料,他家的梅派资料可以说是林林总总非常丰富,从梅兰芳大师的,到梅派嫡传和再传弟子的,男旦、女旦应有尽有。这些资料几乎都被他听得熟烂于心,对梅兰芳的经典唱段更是倒背如流。听的过程既是学习吸收的过程,也是甄别回味的过程。他不是拿来录音简单模仿,而是在他们的录音中发现具有很强表现力的元素充实到自己的演唱中去。听蓝仁东的梅派会感觉很干净,很有筋骨,绝少拖泥带水,这与时下流行的京剧旦角声腔有很大的区别,他的劲头更接近于“老法”,其实这就是“临帖”的工夫,没有几年扎实的训练是不能有这样的功力的。
蓝仁东在学习中也善于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艺术见解和艺术体验。他虽然以老王派、梅派作为打基础的开始,现在也一直是“梅派青衣”,但是他私下学习、练习的并不只是“梅派”,而是梅程荀尚张赵兼而有之,甚至还包括曲艺和地方戏。当然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有理解、有选择,所以听他的演唱既不失原有韵味,同时又有自己独到的处理,两者相互交融为一体,让人听出新意,但还是梅派。不仅是唱腔上,蓝仁东以天赋金嗓独步票界,在表演上也是尽得乃师精髓,尤其对眼神、步伐、身段要领方面颇有传承。虽然受制于身材高大,他已经很少登台表演,但是私下交流说戏时,说到某个关节,他会略显身手,可以感觉到他的腰、手、眼、脚的协调性很好,他那么人高马大的居然能够做出婉转风韵的姿态,正应了那句话:砍的不如旋的圆,旋的不如磨的光,没经过真练是做不出这些的。
蓝仁东人缘一直都很好,和蓝仁东交往过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字:爽!虽说他是个唱旦角的,但绝没有忸怩作态的地方,爱憎分明快人快语!他是那种没命地骂你,你还愿意和他亲近的那种人。他是东北人,嘴里一套套的贯口层出不穷,要讲骂人大多可不是他的对手。但凡是他看得起的人,他会真心维护,不管什么场合他都会竭力帮助。2001年10月我在北京参加央视的全国票友大赛,前后20天,他是我们这里的常客,经常海聊神侃到深夜才回去。我比赛时,他穿了一件大红的外套在现场观看,格外显眼,给他的镜头很多,特别是我在唱的时候给他一个特写镜头,是他双手合十,神色严峻,很多朋友都看到了,问他在干吗?是不是在为钟强祈祷?后来我问他,他说我为你的比赛紧张的不得了。外地票友来了,没有地方住,就在他家打地铺,热情款待,他的“蓝家菜”在票友中是出了名的。蓝仁东个性疏狂,自己的朋友来了,他可以整天不着家,陪朋友看戏,聊天,逛街,他媳妇也已经“处乱不惊”了,任凭他率性而为。
虽然蓝仁东在票界人气一直很旺,但是他本人却很低调,从不犯“逮谁给谁说戏”的毛病。他应邀去湖广会馆演唱往往只唱四句原板或南梆子,以致后来得一外号叫“蓝四句”。不是他只能唱四句,是因为他考虑到湖广会馆演出阵容很强,名家名票众多,点到为止可以彼此皆大欢喜。而湖广会馆的老观众也特别青睐他,每次哪怕是四句也是照样震天的“好”,照样满台的“花儿”。
二十多年过去了,蓝仁东在京剧艺术的浸润中成长、成熟。已过不惑之年的蓝仁东,目前除了经常参加一些京剧演出,也时常在全国各地走动走动,所到之处总能吸引很多 “梅派”粉丝。不管是在票友圈还是在网络上,蓝仁东都是一如既往的亲切低调。所谓“艺如其人”,当平和冲淡代替了浮躁轻狂,绚烂归于平淡,人就有了境界,艺术也有了境界。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